中经评论: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

2023-10-04 08:08: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几道关要过,尤其是在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菽成浪、谷米满仓。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近日,农业农村部表示,目前推动种业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将加力加快推进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种业创新攻关、做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提升种业基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五大行动”。

种子是粮食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今天,人们的“米袋子”稳稳当当、“菜篮子”日益丰富,不仅“吃得饱”,更能“吃得好”,这背后,是一代代更新的优良品种在支撑。


(相关资料图)

“籽种好,一半谷。”研究表明,发芽率提高1个百分点,产量就增加1个百分点;纯度提高1个百分点,杂交种产量就增加0.5—2个百分点。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从良种培育中挖潜增效是各国的普遍选择。像我国,目前农作物品种已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济麦22”“矮抗58”“百农207”等品种,推动小麦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387.3公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盘点下家底,可以看到,我国种子供应基本攥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然而,危机意识也必不可少。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再看国内,中长期而言,我国粮食供求仍是紧平衡态势。在耕地、水等生产要素日益趋紧的情况下,想要稳定产能、提高单产、优化结构,迫切需要加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不过,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几道关要过,尤其是在育种创新、技术规范等方面,我国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

例如,我国大豆、玉米的大田平均单产只有国家品种试验单产的70%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部分种子还大量依赖国外进口,特别是一些蔬菜品种,堪称“进口大户”;种业侵权违法现象也不少见,模仿型、修饰性育种大行其道,阻碍种业创新;种子企业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等。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其实近年来,从启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到完善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再到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取得积极进展。接下来的“五大行动”更是直指种业关切,将推动我国现代种业不断发展。

不过,种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粒种子,从种质资源发掘到育种出来,一般需10年左右,做强“中国种子”绝非朝夕之功。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许多育种专家到这里扎根,一待就是很多年。应该说,种业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等不得也急不得。我们要继续在种业上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让更多好种子撒向广袤田野,中华大地一定会年年稻菽成浪、谷米满仓。(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