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净流入是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就说明该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入,反之则为净流出。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会对流动人口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外,有哪些普通地级市的人口净流入比较多呢?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统计公报、公开数据梳理发现,我国有11个普通地级市的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其中有6个地级市人口净流入超过200万人,东莞、苏州和佛山位居前三。
(资料图)
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净流入体现的是历年的存量,并非单年的变动。近年来随着各地落户门槛放开,这些普通地级市户籍人口中,有很多是近年来落户的人口。因此,总体上这些地方的人口流入要比净流入数据更多。此外,一个地方的户籍人口总有一部分流出,包括温州、泉州等地商业氛围浓厚,外出经商群体较多,外来常住人口数据会明显大于人口净流入的数值。
东莞、苏州和佛山位居前三
11个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的普通地级市分别是东莞、苏州、佛山、中山、无锡、金华、惠州、嘉兴、常州、温州和泉州。其中,东莞、苏州、佛山、中山、无锡、金华6个普通地级市的人口净流入超过200万。
东莞常住人口超千万,而户籍人口不到300万,人口净流入高达751.25万人,人口净流入数量居普通地级市第一位。
面积仅2474平方公里的东莞,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东莞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2008年以后,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近年来,东莞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东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华为、OPPO、vivo、华贝电子、蓝思科技、生益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从基础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综合配套率达90%以上。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
东莞之后,另一个制造业大市苏州的净流入人口也超过500万,达到516.4万人。数据显示,2022年,苏州GDP达到23958.34亿元,比无锡多了9000多亿元,在地级市中遥遥领先,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六。去年,苏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有效高企数达13473家。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苏州受益上海的溢出效应特别明显,强大的科教资源和现代服务业助推苏州转型升级。苏州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地级市前列,苏州的制造业十分发达,包括生物制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十分突出,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研发投入的规模非常大,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十分突出。
丁长发说,高新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中高端人才,这些人才的收入水平较高,往往都在苏州落户置业,同时家人小孩都在身边,进而带动人口较快增长。
佛山的人口净流入达到459.83万人,比位居第四的中山多了200多万人。佛山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陶瓷建材、金属制品等工业经济实力突出,近年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去年高新企业达到8700家。
10城位于长三角珠三角
中山、无锡和金华人口净流入超过200万人,分列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普通地级市第四到第六位。无锡GDP在这11个普通地级市中仅次于苏州,居第二。中山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8个省级专业镇。金华辖内的义乌是近年来金华人口增长的重点。义乌原来就是小商品之都,现在也在积极向电商转型,快递数量、电商直播都很突出。
惠州、嘉兴、常州、温州、泉州人口净流入也都超过100万。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的普通地级市,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只有泉州是个例外——地处闽南的泉州是民营经济大市。丁长发说,泉州的县域经济非常发达,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泉州下辖的晋江、石狮、南安、安溪等地都有突出的主打产业。
实际上,无论是泉州还是距离长三角核心区较远的温州,都属于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区,下辖的县市较多,户籍人口总量较大,商业氛围浓厚,外出经商群体较多,外来常住人口数据会明显大于人口净流入的数值。例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温州就有72.45万人常住省外。
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认为,温台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只有靠海的地方有一点平原。因为平地少,很多人都跑到外省做生意,比如到各个地方建小商品市场,或者建厂。而且不光是到全国各地,很多温州人还跑到世界各地。
整体来看,人口净流入较多的普通地级市,均拥有实力强劲的产业集群,近年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据显示,11个人口净流入超100万的普通地级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超过2000家。
其中,苏州、佛山和东莞稳居前三。苏州也是唯一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的普通地级市,东莞超过9000家,佛山也达到8700家;无锡超过5000家;温州、嘉兴、常州均超过3500家。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