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家单位进场开展工作,近万名建设者,2900台(套)大型机械设备,累计完成形象投资158.41亿元人民币,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5097.7万立方米……这是位于广西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自2022年8月28日开工建设一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上述一串数字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衣衫,是“黑科技”365个日夜的赋能,更是“最强大脑”与土石方综合利用任务重、盐水上溯影响大、高大边坡施工与运维风险大、对钦州城区干扰大、水资源维系难度大、钦江水源保护压力大等六大关键难题的“博弈”。
(资料图片)
“黑科技”赋能提高施工效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通江达海的大运河,项目建设没有范本参照、关注度高、建设难度大,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从未遇见的难题。”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程耀飞如是说。
为解决这些难题,在平陆运河沿线的各标段,处处彰显着“黑科技”的身影。
平陆运河航道1标段位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一个体积不足0.1立方米的红色船体,在六号码头附近的江面上灵活穿梭。
中交广航局平陆运河航道1标段项目负责人莫日雄介绍,这是该局自主研发的“海豚2号”无人测量船,船体内集成了多个模块,测量员通过控制终端可实现一键全自动测量,快速、精准获取水下地形数据。“有了它,我们可以轻松完成类似这里浅滩、浅水区域的测量任务。”
作为一条长达134.2公里的运河,平陆运河建设不仅需要灵活精兵,还需要能“啃硬骨头”的利器。
连日来,在平陆运河项目航道15标入海口近海段,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天鲸号”,正充分发挥其挖得快、排得远、效率高,且对硬质岩石强大的挖掘优势,开展施工作业。
“‘天鲸号’日均吹填的土石方量可达2.5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小时能填满230辆自卸车,这将有效解决我们标段施工海域土质复杂、疏浚土运输距离长、工期紧等突出问题。”中交天航局广西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经理赵海丰介绍,该标段还投入了非自航式抓斗式挖泥船“津航浚406”进行航道开挖中风化岩施工,投入中国首艘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浚湖船”进行细粉砂吹填施工,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项目建设。
在平陆运河企石枢纽,中国最大的混凝土搅拌楼即将投入使用。“我们在智慧混凝土拌合工厂建设了两座搅拌楼,全投产后日生产能力达1.2万立方米。目前我们整个枢纽的工程量是302万立方米,即300天可完成枢纽混凝土用量生产。”中交一航局平陆运河企石枢纽项目经理刘瑞建说。
“最强大脑”攻关智解关键难题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平陆运河建设,我们聘请了多个院士团队、39家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70项课题及专题研究,攻关系列技术难题。”平陆运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韦德鉴介绍,上述项目已有两项申报了国家级重点研发课题,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大专项13项。此外,平陆运河船闸阀门快速启闭技术经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组织模型验证,可达到国内外船闸阀门启闭速度的2-3倍;抗咸船闸创新技术预期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还首次提出了排咸的新方案。
时隔一年,中新社记者重返平陆运河马道枢纽进行探访,原本两座山之间只有一个很小的凹谷,如今已被挖成5座数十米高的边坡。整个平陆运河项目土石方开挖总量达3.39亿立方米。
为解决土石方综合利用任务重、高大边坡施工与运维风险大等难题,程耀飞介绍,平陆运河项目通过抬填造地、园区回填、吹填造地、绿色建材、矿坑修复、工程自用、复垦等7个方面进行土石方利用。与此同时,项目还在边坡施工中引进了机械化、智能化施工手段;创新安装工艺,实现坡面线形顺畅、美观;通过智能数据采集、太阳能供电、无线数据传输,实现所有监测项目结果准确。
尽管平陆运河建设施工周期长,建设难度大,涉及区域广,但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何俊辉即使人在异地,也能通过智慧运河系统,实时掌握每个标段的施工情况。
“我们打造了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智能应用、机制完善的中国首个数字孪生运河,实现运河动态‘一图总揽’、调度指挥‘一脑智控’、物流服务‘一键触达’。”何俊辉介绍,智慧运河覆盖了平陆运河建设阶段、运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目前,平陆运河信息化专项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建设管理系统已上线,初步形成了可展示的运河数字孪生模型。
据悉,未来平陆运河还将融合运用5G、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陆水空天”一体化航道全要素运行监测网络,提高船舶通行效能。(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