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22年 企业如何化“危”为机?

2022-12-20 21:56:58    来源:国际金融报    

持续疫情无法开工、没有业务还得支付租金和银行贷款……2022年,新冠疫情冲击令中小型民营企业、创业者陆续遭遇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一系列新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不少创业者直言,即便疫情结束,这次冲击对企业的影响也远远超过预估。

在经历持续的疫情防控和波动后,企业正面临什么样的境况?现金流是否见底?采取了哪些措施降本增效?随着“新十条”的发布,企业如何在困境中找到新机遇,化危为机?又有哪些财税优惠等政策的期待?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和多家企业的负责人聊了聊,听听他们的心声。

积极转型:想办法创新努力地活着


(相关资料图)

随着国内教培行业整改不断,政策一路收紧,2022年,头部企业纷纷转型,往素质培训的道路上走。

如何在疫情下活下去,成为各家艺术培训机构面临的首要难题。今年疫情冲击下,企业负责人想各种办法创新努力活着,表现出顽强生命力。

“疫情是客观存在的,持续时间有多长不可预测,但孩子们的成长不能耽误。”上海源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圣诺娃芭蕾创始人田昕雨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圣诺娃芭蕾的课程从未间断,线下能正常进行就线下,线下课如果上不了就线上。我们要保证孩子在一个连续的教学环境里,保持训练的连续性,不能养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习惯。”

田昕雨说,芭蕾是一系列非常严格且细致的线下培训体系,之前从来没人尝试过,芭蕾培训可以在线上进行,“今年3月份,上海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可以正常出勤的孩子越来越少,教师们特别着急,因为芭蕾舞的学习,一旦停练就会退功。我和教师团队就开始思考设计一系列的线上培训课件,全域静态管理后,我们马上拿出了‘线上芭蕾云课堂’的应急方案”。

“起初推行实施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细节问题层出不穷,好在圣诺娃的教师们都争强好胜,每位教师都不想自己培训出来的孩子落于人后,所以她们用了很多时间去调细节,与家长沟通配合,经过几个月的调试后,效果非常好,整体培训效果不比线下差,许多孩子通过线上课堂学会了成品舞,甚至之后参加比赛都拿到了很好的成绩。”田昕雨如是说。

田昕雨向记者透露,明知大环境不稳定,还是选择在上海黄浦日月光的繁华地段开设了新机构,“一是今年整体发展不错,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开设新校区。二是政策陆续放开,我们要提前筹划,为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大规模的扩张作准备。目前,几家校区的报名量节节攀升。”

“”作为一名创始人,对孩子们、对家长、对社会多方的责任感,都促使自己抓好教研教学,这是教育者的原则,也是教育机构的内核。田昕雨说,当前,AI、AR、VR、XR、5G、直播平台等技术手段的发展,都为线上课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使得线上教学场景真实、生动化,进一步提升了教学体验及效果,有效弥补了疫情期间线下教学的短板空缺。

“疫情迫使企业不停创新,让它们具备了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田昕雨说,“素质类教育具备政策扶持及市场需求双重红利,随着逐步放开,消费业在经历过最困难的阶段后,必将迎来大规模的消费反弹。”

当前挑战:订单下降,人员流动性大

“我们公司是一家灯饰企业,今年订单少得可怜,已经连续亏损几个月,公司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老板愁得头发都白了!”上海兴发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品牌营销负责人张霄扬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道出了今年经营的艰难。

“公司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老板管理有问题,大环境不好是重要原因。”他说,“不仅外贸出口萎缩,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也导致相关行业,如装修、电器、灯饰等受到牵连。”

“近三年,做实业的公司举步维艰,生存困难。”张霄扬告诉记者,“公司以前鼎盛时期,一年出口二三百个集装箱货柜,赚得盆满钵满,老板投入巨资扩大规模,可惜好景不长,行业风向变了,这两年一直走下坡路。”

张霄扬坦言,工厂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今年年后因为订单和疫情的原因,现在仅剩不足1000,“但是毕竟数量大,加上流失率很高,所以招工一直是大难题”。

“为了应对接下来的员工流失,这周公司特地制定了新的招工计划,没有想到没来得及实施就夭折了。”张霄扬说,刚刚得到新的信息,公司接下来的订单会缩减20%以上,就意味着不需要这么多的工人了,自然招工也就不需要这么急了。

“人力资源部终于松了一口气,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都不会特别辛苦,但老板却发愁了,因为这种订单下滑会带来生存问题,至少公司会亏损。”张霄扬说,现在制造公司生存确实越来越难,加上利润本身就不高,大部分公司都是艰难维持,亏损是大概率的事情。

“最近跟几个创业者朋友聊天,谈到当下的商业环境,挑战非常大,这是前所未有的,企业增量难以突破。”江苏曙光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游昌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但我认为,对创业者来说,比企业增量更难的,是要立马转变过去做企业的思路。”游昌明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动荡时代最大的危机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用过去的逻辑做事。以前做企业的思路是“快”,无论是规模还是收益。但是经历三年疫情,早不是这个逻辑了,追求的应该是稳健、可持续,这些关键词也是创业者需要在下一阶段参透和摸索的。

“现阶段要先稳住基本盘,使用资金要谨慎,企业模式要求稳,不能激进,把企业的困境扛过去。”游昌明说,同时在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用科技创造价值,让公司活下去。

稳现金流:降本增效,少量多次备货

现金流是一家公司跨过重重挑战的保障,经历三年疫情后,企业们大多表现出更为审慎的态度——维稳。降本增效、缩减开支或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疫情特殊时期,企业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资金流短缺。”张霄扬直言,要想安全度过此次疫情危机,必须关注现金流,做好自我保护。最重要的是,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力所能及地缓解资金流短缺的情况。

“比如,拓展线上业务等尽可能增加营收,降低应收,减少公司成本,并合理把握投资节奏。”张霄扬表示,按照“增收、降本、调结构和提效率”这个节奏来,企业要生存就要有盈利,“增收,企业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开拓市场,增加销售收入;降本,就是开源节流,降低采购成本,降低管理费用、营销费用”。

“还要适当调整组织架构,调整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想办法提高库存周转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张霄扬进一步指出。

游昌明也告诉记者,在政策支持方面,各地政府已经宣布了多项支持企业的措施,包括减免税费、降低利息成本和贷款展期和续贷等,企业应该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申请国家补贴专项贷款和税收优惠等等。在利益相关者层面,可以寻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多方共同分担。如企业与供应商或者客户商议延期支付账款或者支付一定的利息。

“未来,企业依然要注重现金流,少量多批次备货,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可以保障账上有足够的资金。”游昌明提醒。

游昌明说,这波疫情下来,大量创业公司将面临生死劫,面临经济上的重创,很多企业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上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创业企业更要发挥自己灵活、易变的优势,主动变革,大胆尝试,向死而生,以应对糟糕的经济环境,“疫情后,创业公司需要的是共同抗生死的团队,不可能再养闲人、懒人了”。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在日常企业管理方面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持续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游昌明说,关注现金流,做好资金盘点、成本控制,做好现金流的预警机制,及时寻找甚至创造收入的增长点。“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中小型企业更要关注大环境,大趋势,做好风险防范,危难之际要确保自己能活下来。”

游昌明还建议,这段时间,企业们正好加强研发和产品的内功,在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形成自己的拳头,一旦市场恢复好迅速打出去。

三年疫情:企业生存观之变

随着“新十条”的发布,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经济将有望回暖,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主们对于2023年的预期如何?而在三年疫情波动下,企业也认为疫情改变的是生存方式。

“疫情下创办企业,困难和挑战不可避免。”田昕雨告诉记者,主要还是在政策与疫情两方面,大家可能认为教培红利来了,市场更好做,其实不然,“首先,政策对行业的监管收紧了,门槛提高了,这种情况之下,运维必须平稳合规,我们必须在教研、教学、服务、软硬件等各方面都重点投入,才能保证合规运营及保持竞争优势。其次,政策之下,大批学科类机构倒闭或者跑路,家长们普遍没有了安全感,也使得我们的拓新相对困难。”

田昕雨告诉记者,疫情时常反复,教学以及各类活动的落实依然难以保障,像一些演出、考级点的报批、证照办理办理速度相对较慢,商场的具体操作尺度也是各个培训机构经常遇到的问题。

“疫情之后,企业如何生存?”游昌明直言,新冠疫情对所有企业都是有影响的,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这个影响它即是“危”也是“机”,国家为应对这样一个经济的下行压力不断出台了很多政策,刺激经济发展。

张霄扬认为,疫情当下,大企业面临的是成本的压力,小企业面临的是业务的压力。在这个时间段,就看谁动作快,能先一步进行调整,“这个时间段是中小型企业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这场疫情让很多行业的生态都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都不复存在,原有的消费习惯已经改变,是否还能回到过去,不得而知。”游昌明说,企业可能需要思考战略转型,或者战略升级,因为环境变化了,市场变化了,客户需求变化了,如果你不改变,只有死路一条。

“管理升级,也至关重要。”游昌明进一步称,能够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行业里始终保持竞争力,这是你获胜的关键,“当下,不在乎你跑得有多快,关键是你要比竞争对手跑得快才行”。

“比如,你是否比竞争对手更快推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否比竞争对手的营销能力更强?是否能够快速进行项目交付?是否能够做好成本更优?诸如此类,要靠管理提升才能达到。”游昌明说。

多位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当务之急,不能一味抱怨市场环境,更不能被动的挨打,而要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内功修炼要找到重要的方向,很多企业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找到根本原因。如果按照老思路,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更多问题。

随着2023年市场逐渐恢复或规模扩大,大多数企业主选择“保守”投资。“中央经济会议是明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游昌明告诉记者,经济政策突出稳增长,在出口增速转负的情况下,强调恢复和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性,摆在优先位置。其中,重点提到了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板块,明年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概念可重点关注。

“由于有新业务开拓需要,2023年公司可能会有大的投资,但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目前不好说。”游昌明说。

政策扶持:减税政策有效,期望更多措施

今年以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分批推出,为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多地采取积极举措,推动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为企业减负担加活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其中,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新增减税降费7896亿元;累计办理缓税缓费6797亿元。

具体到江苏,截至10月末,江苏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4120.7亿元;落实各类减税降费764.9亿元;落实各类缓缴税费1126.8亿元。

今年以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出台系列减负纾困政策,全面推进落实减税降费,着力为企业纾困解难,为稳经济大局和保市场主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游昌明看来,既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对中小实体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目前创业者和因为疫情而运营艰难的初创企业,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在行业补助和融资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

“只有实体经济起来了,就业和消费才能更好地复苏。”他说,应该让消费市场尽可能倾向于实体消费,让商业街活起来,让更多的商品流通企业更有效地促进、扩大内需,激活市场。此外,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h001]
关键词: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