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速讯丨确权难题待解 供应链金融加速数据变革

2022-08-04 20:50:28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资料图】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数字化不断加快,供应链上的融资模式正在谋求与产业更紧密的融合。

当前,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在途货物运输、工程施工等场景的实时监控,对重要节点可视化并严格把控后,实现对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实体项目的全过程融资已经成为各方探索的重要方向。

“从数据切入,以区块链、云计算等手段形成全产业链数字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从整体挖掘金融需求,进而叠加金融服务,这不单是链接产业与金融与弥补金融传统获客短板的要求,更是产业互联网存在的意义所在。”一位华南地区服务基建行业的保理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数据作用日益凸显

在供应链运行效率的提升方面,数据的作用已经在应用中得到验证。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表示,当前数据对盘活整个供应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举了一家工程机械制造商的例子:通过收集企业自身的数据、供应链上游的数据以及供应链的供应链数据,收集客户的数据以及围绕客户上下游相关数据,就使其整体生产的效率提升了20%到30%。

“利用数字化将生产、仓储、运输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协同管理,优化内部的流程,可以精准预测市场的需求,不仅仅是生产效率,企业的仓库周转率也将进一步提升。”邬贺铨如是道。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数据的意义或许更加重大,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摆在中小微企业面前的一大难关是,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确权难问题。

有来自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方的人士对记者直言,“(作为中介方),我们也一直在积极会同银行催促核心企业(债务方)加速确权,虽然情况正在逐步改善,但从总体看仍是‘九牛一毛’。”

值得关注的是,在试图解决上述痛点的过程中,已经有行业平台正在将目光移向更前端的环节,让供应链金融的焦点从围绕核心企业前期增信、后期确权,转移到上下游经营行为的真实性本身,而为这一改变提供可能性的正是数据信息。

“现在我们供应链金融平台上所赋能的工程项目,从工程施工地的门禁到塔吊等所有监控、BIM(建筑信息模型)都是由我们来提供,继而进一步利用积累的以及实时的数据帮助企业获得融资。”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金融服务方通过科技对产业输出数字能力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植入产业场景,在产业数字化平台中获取交易等各个层面的数据,进一步提供金融服务;另一类则是,金融科技平台以在某些场景下积累的数字化经验,为客户同时提供产业科技与数字金融服务。

也有原本就身处于实体行业的公司敏锐地嗅到了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中数据要素带来的金融机会。

“我们已经在推进供应链上在途货物的金融服务。”有运输行业的从业者向记者介绍道,公司正在将信息技术与主业进行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推动数字化的过程中,将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业务当中,结合物流、信息流等信息,帮助对接客户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需求,让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方在数字化平台上更紧密地合作。

产业、科技、金融融合

对于身处供应链金融链条中的参与者而言,产业科技的不断完善,亦是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在产业与科技、金融三者加速融合的过程中,产业数字化与数字金融服务也正在形成双向赋能的关系。

“数字金融与产业科技之间是可以相互赋能的,比如在现有客户基础上,随着产业数字化程度加深与规模的壮大,其产生的数据覆盖面也渐渐拓宽,而这些数据又可以反过来支撑数字金融的风控模型,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有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一笔订单从发布、到货、验货到确认,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假,但是在虚构或者隐瞒数据的情况下保持前后数据一致的情况较为少见,所以尽可能多地掌握链条上关键节点的数据显得尤为重要。多个维度交叉验证供应链数据来源是供应链金融风控的关键。”

在今年上半年,百信银行发布的《产业数字金融研究报告(2021)》中就引入了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概念。报告认为,产业数字金融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数据为生产要素,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一种新型金融形态。“在产业数字化背景下,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数据为生产要素,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产业数字金融将发挥关键破局作用,可以覆盖产业链条上更广泛的企业,进行更有效的风险管控,化挑战为机遇。随着各行各业产业数字化的逐步深化,产业数字金融尤其是产业内的小微金融将成为蓝海。”

“在一开始我们主要是基于自身的保理业务线上化,由于建筑行业有安全、环保等监控需求,我们也会为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数字化工作,谈不上智能,仅仅是一些免费的SaaS软件(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比如工程管理平台,渐渐地我们发现这种简易的科技产品也十分受欢迎,于是便开始发展产业科技的能力,目前对外输出这种服务也成为了我们新的收入来源。”前述基建行业保理商表示,“同时,依靠核心企业信用传导,虽然是一种标准化的模式,但是合同、发货单、付款通知书等文件都很容易造假,收集源头数据、整合多方的交易信息也可以弥补审查手段不足的痛点。”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h001]

相关新闻

联系邮箱:99 25 83 5@qq.com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5338号-4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产经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