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市场越来越“卷”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发挥起“主力军”作用,与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贷公司等地方性金融组织共同服务于小微金融市场。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披露,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64.5万亿元,较10年前增长超4倍。其中,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5.19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6.16万亿元,较2018年首次统计以来增长均超过2倍。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42%,较2017年末下降近3个百分点。
在数十万亿小微金融市场背后,哪些机构“参战”、哪些机构求变?
大行加大下沉力度,中小银行求变
国有大行近年来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显著。
“过去,除了民营银行,深耕小微金融赛道的主要是城农商行和一部分股份制银行,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大行下沉服务小微企业的力度非常大。”一位从事小微金融业务逾10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21年4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将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投放重点,在2021年实现此类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的“两增”目标。五家大型银行要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全年增长30%以上。到2022年,相关通知继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两增”目标,同时力争实现新发放贷款利率下降。
财报数据显示,六大行全年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30%,在2021年、2022年各报告期末六大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总额分别为6.47万亿元、8.54万亿元,同比增长35.64%、31.99%。2022年六大行发放普惠型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的均值为4.025%,较2021年末的4.25%下降了0.225个百分点,而2022年11月末我国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4.9%。
华东地区某国有大行普惠金融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2年小微贷款信用类贷款比重明显增加,部分小微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或其他企业担保的背景下获得信用贷款,当地政府通过下发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融资担保机构提供保证担保来与银行共担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注到,为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2022年商业银行与地方城投、国企通过债券市场均加大了相关募资力度。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上述主体共计发债103笔,较2021年的80笔增加28.75%,发行金额为3596.5亿元,同比增加0.456%。具体来说,33家商业银行合计发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3219.1亿元,30家城投平台及国有企业合计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377.4亿元。
除了交行和邮储银行,绝大部分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银行是中小银行。
然而,中小银行缺乏数据风控能力,资金成本也不占优势,国有大行小微金融业务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服务客群不得不下沉,从而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如何自主获客已成为目前中小银行面临的最大痛点。
今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开展自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增强自主获客意识,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提升自主经营能力,严禁主动向贷款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避免出现贷款中介机构掌控市场主动权、合作业务推高融资成本、风险跨行业传导加剧等问题。
“就我所知,部分银行网点的客户经理80%的贷款都依赖中介放款,让机构在半年内完全摆脱这一放款模式很难。”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他认为中介这一模式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一方面监管需要对“不法中介”作出详细定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当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强自主营销获客能力。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在消费金融线下展业的过程中,贷款中介这一模式也一直存在,但该模式对公司治理和自主风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前捷信消金就曾因不法贷款中介与一线业务员的违规操作遭遇大量客户投诉。某消金机构线下业务推广负责人曾告诉记者,其团队并不排斥中介模式,该公司通过设计贷款流程和完善风控策略,在风控系统和人工审核方面进行双重保障,为借款人最终核定授信方案。
助贷平台经营策略调整
伴随着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的扩大,作为辅助的金融科技助贷平台、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机构也迎来转变。
2021年开始,头部金融科技平台从服务C端个人信贷客户转向“小B”端小微企业。但从各家平台业务模式来看,其主要是通过发放或撮合小微企业主贷款,放款金额相对较小,如信也科技小微企业贷款单个产品的放款金额在500元到20万元之间,奇富科技“小微贷”的放款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在去年受到疫情冲击小微企业不良率爬升的情况下,平台开始优化经营策略,如奇富科技在2022年年报中提到其降低了对中小微企业借款人的敞口,去年四季度乐信和奇富科技促成小微企业贷规模环比均出现下降。
在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正在向融资担保公司转型的陆控(006623.HK)是个特例。
与其他平台向“轻资产”模式转型不同,陆金所控股与金融机构合作,采用信用保证保险与融资担保额增信模式,就其发放的大部分贷款与增信提供商共担信贷风险。
“陆金所是偏金融属性的,现在可以理解为是一家融资担保公司。”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告诉记者,陆金所提供的助贷服务大部分都有增信措施,小微企业用户的贷款金额也比较高,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因此去年外部冲击带来了一部分资产质量恶化和业绩压力。
陆金所的融资担保业务由平安普惠及其子公司展开,2022年平安普惠注销了旗下所有互联网小贷牌照,主要进行线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陆控的个人消费金融业务则通过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展。
一般而言,为银行和借款人提供中介服务的融资担保公司承接的委托贷款金额较大,如港股上市公司中盈盛达融资担保(01543.HK)在2022年年报中披露,由其提供的委托贷款金额在100万元到3500万元之间,且不受地区限制,该公司向借款人收取委托贷款利息,承担贷款风险;银行收取代理手续费,代为发放委托贷款,协助贷款使用及收回,不承担贷款风险。
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融资担保公司是政策性担保公司,可以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地方融资担保基金获得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政策支持,同时,我国建立了三级风险分担机制,即“国家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地方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风险分担,而商业性担保公司从政府侧获得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这对平台资产质量的把控能力要求更高。
“由于第三方增信提供商的信用保证保险定价提高,陆金所控股已开始与资金合作伙伴进行商讨,并通过旗下融资担保子公司提供更多增信,这对于提升利润及保持战略灵活性而言至关重要,这也是陆金所控股各项调整中一个重要决定。”于百程表示,陆金所在U型复苏的底部可能还得近一年时间,但该平台将完成融资担保模式的转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门